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当前位置: 首页  景观人文  人文地理

崆峒武术

所在地区:甘肃   时间:2007年12月05日 15:13:00  【加入收藏夹】【举报】【关闭

从有关崆峒武术的相关史料看,武术与崆峒山有关的就是宋·《续资治通鉴长编》。记仁宗庆历时,葛怀敏定川砦之败,西夏之兵南下抢劫,崆峒山的僧人法淳等师徒曾在崆峒山保护了附近的群众及御书院,朝廷赐法淳等人紫衣。这是惟一的根据。以后崆峒山数起数落,明初已很荒凉,初为西德王所有,以后转给韩王才有大规模的修建。清代王辅臣之乱以后,龙门派进入崆峒山,才由僧转道,而在各代换代之际,遗憾的是对崆峒武术再无传载。 崆峒武术作为中华武术的一个流派,曾颇为盛行过,然而其有关历史渊源、内容特点、拳缘关系与拳承所及,由于历史的变迁和崆峒山几遭劫难,这方面的专著遗文极少,只能从有关的历史资料中捡到片言碎语,很难反映出崆峒武术在历史上或某一个时代的全貌和详细情况。 真正的崆峒武术应源于崆峒山下,泾河两岸,陇东大地。流传自今的五大门派十二个拳种,三百多个武术套路,各有师承,名人辈出。 据宋代郑文宝《萧关议》载:“高岭崆峒,山川险阻,雄视三关,控制五原”。崆峒山一代兵家必争,自古以来在山下发生过多次战争。晋太元十九年,符登与姚兴战斗,引兵马入屯山;五代十六国时期赫连定居平凉,攻于可兰(现在的宁夏);唐刘昌和后唐段秀实守弹筝峡,拒吐蕃,都是为了在军事上取胜而借助这一天险的。李白“世传崆峒勇”,杜甫“崆峒足凯歌”就反映了崆峒山一带世为显武之地。 有碑文记载的当数崆峒区白水大潘和白庙贾家洼,在清乾隆年间出过武举。因同治年间西北回民暴动,史料毁于一旦,现无详细资料可考。但白水大潘武举传人朱文芳(因排行老五,后人称朱老五),1956年在北京参加全国武术观摩会获优秀传统项目奖,其徒潘生龙、刘长有现在平凉授徒颇多。贾家洼武举传人贾万忠,解放后在平凉授徒众多。崆峒武术创始于崆峒山,是道教文化的组成部分。与少林、武当、峨嵋、昆仑并称为我国著名三大武术流派。始祖于飞虹子,早年在少林寺学艺,后隐居崆峒山习道研艺,其第十代掌派燕飞霞,曾在1956年北京全国武术观摩赛时获冠军。97年随中国武术团出国缅甸表演,获剑、枪、拳、掌和拂尘五项冠军。  1959年离开崆峒先后在新疆、上海、南京、无锡、广州等传授弟子,名扬海内。崆峒武术传统源远流长,据《尔雅·释地》载:“空同之人武”。唐代李白诗:“世传崆峒勇”、杜甫诗:“崆峒足凯歌”。道教武术讲究关系密切。它以保护宗教和强身健体为宗旨,经代代相传发展至今。崆峒武术讲究实打、实拿、以技击、强身健体和增强功力为目的,其拳路有五龙门、追魂门、夺命门、醉门和神拳门五大门,每门又有十六套拳术和器械套路,还有留传下来的各种秘谱,为进一步弘扬和发展崆峒武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崆峒派武术吸收了少林、峨嵋、武当武术的精华,在其手法,套路、技击功夫上成为一体,讲究实打、实拿、以技击强身健体和增加功力为目的。崆峒派武术特点是“奇兵”(兵器),它不属于十八般兵器。形式各种各样,小巧玲珑,携带方便,不易被对方发现,交手中往往能出奇致胜。崆峒派武术飞练分五大门,从初级到高级依次为飞龙门、追魂门、夺命门、醉门、神拳门。每门有十五六套拳术和器械套路,每套路又有几样“奇兵”。除此,还有一套先天十八罗汉手,此拳是达摩所创的少林母拳,作为崆峒派武术的基本功来练习。崆峒派武术的飞龙门是初级门,套路有飞龙拳、飞龙掌、飞龙刀、飞龙枪、飞龙剑、飞龙铲、飞龙棍、飞龙双鞭等。追魂门和夺命门与飞龙门内容相似,只是一级比一级技高一筹。醉门是功夫较深的一门,有些功夫属于绝技,如醉双剑、“醉八仙”堪称拳中之王,有跃、翻、扑、腾等高难动作,变化莫测,复杂惊险,不易掌握。神门拳是最高武功,可拳打不实,用意而不用力,是崆峒派武术出神入化,登峰造极的功夫。

发 布 者:
tianzi (发送站内信息)
 
  推荐给朋友
 

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
分类导航
  旅游景点
  人文地理
  特产名优
地区导航
 北京  天津  重庆
 黑龙江  吉林  辽宁
 山东  山西  江西
 云南  贵州  四川
 河南  河北  安徽
 湖北  湖南  海南
 西藏  青海  新疆
 陕西  甘肃  宁夏
 广东  广西  福建
 江苏  浙江  上海
 香港  澳门  台湾
 内蒙古  其它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