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当前位置: 首页  景观人文  人文地理

河北正定民间花会

所在地区:河北   时间:2007年12月06日 16:17:00  【加入收藏夹】【举报】【关闭

  正定民间花会种类繁多,有落子、布龙、高跷、竹马、高照、车子、旱船、跑驴、二鬼摔跤、春牛斗虎、狮子舞、架鼓、腊会、花叉等。逢年过节,在城乡街头纵情表演,舞姿翩翩,锣鼓喧天,十分热闹。  一、落子  落子是秧歌类型的民间舞蹈,清同治年间传入正定。早期落子的表演形式、演员多少、服装头饰,根据剧情而定。近年大都形成男女集体舞,演员无定数,化装很随便。落子有大脚和小脚之分。大脚落子表演者徒步行走;小脚落子表演者踩高跷。表演时,大都男打板,女打霸王鞭,边唱边舞。还有几个恢谐逗趣的丑角,他们的位置不定,在列队行进时可以随时出列,或唱或说,即兴表演,妙趣横生。落子的表演场地有“过街”,和“摆场”两种。曲牌有“大莲花”、“太平年”、“打腰牌”等。  二、布龙  又名龙灯,民国初年传入正定。布龙由竹木做架,外罩彩布作龙形,长约20米。 10人表演,一人持彩球,一人举龙头,一人举龙尾,七人各持一段龙身,在大鼓、大钹伴奏声中翻腾起舞。表演程式有:“打滚”、“盘窝”、“叠云”、“钻洞”等。  三、高跷  百余年前由英城县传入。北关、新安、慈亭等村都有班子。表演者四五十人,一般为古装打扮,表演时大鼓、大钹烘托气氛,演员列队舞蹈,队形多变。传统路子有“过跳板”、“窜桌子”、“翻大旗”、“摔大叉”。有的班子还能演出“打渔杀家”、“白蛇传”等折子戏。解放后增添了现代戏,服装也随之更换。过去蹬高烧都是男青年,近年新安村组织女青年高跷队,为高跷增添了异彩。   四、竹马   也叫“跑竹马”。清朝咸丰年间有“高腔”戏班到柏棠演出,戏中有“跑竹马”场面,被东柏棠村人学会,改为街头表演流传下来。内容是塞外公主行围打猎。由12人、16人或28人组成。表演时,除“跑阵”外,还有“六合”、“七星”、“八卦”、“蝴蝶”、“梅花”、“椅子圈”等路子。  五、高照   高照流传于新城铺、上泽等村,有百余年历史。高照类似杂技中的“顶竹竿”,道具是一根长约三四丈的竹竿,有龙风旗围绕,上竖5把花伞,竿顶插10稚鸡翎。由数人轮替表演各种杂技动作,灵活多变,扣人心弦。主要动作有“二踢脚”、“早地拔葱”、“老虎大撅尾”、“双武花”、“单武花”、“托塔”、“孙猴背剑”、“盘肘”、“二郎担山”、“双摘瓜”、“浪当踢球”、“断梁”、“隔水”、“佛顶珠”、“老虎掰辩牙”、“挎篮”等。表演时,有锣鼓、啦呐等伴奏。  六、春牛斗虎   亦称“火狮子”。清朝咸丰年间由河南省传入新安村。春节期间晚上演出。表演时,一人扮牛,一人扮虎,二人执鞭。牛、虎、执鞭人分别站两对角,执鞭人挥舞大鞭驱赶牛、虎搏斗,锣鼓助阵,花炮生辉,灯火交映,五彩摈纷。   七、车子、旱船   据传:车子、旱船的形式最早移自“宋太祖千里送京娘”、“万花船”两折戏。后来已与剧情无关。清朝初期,县内很流行。近年仅三角村、新安村演出。表演时,车子由一人坐,一人推,一人拉;旱船由一人坐,二人划。车、船用布围成,系于乘坐人腰间。乘坐人男扮女装,形似盘膝而坐,实则徒步急行。演员边唱边舞,唱腔以河北梆子为主,竹笛、板胡伴奏。  八、跑驴  兴于清末,现流行于新城铺、南辛庄、城关等地。驴由竹架装饰而成,驴头能活动,戴串铃。女骑,男赶,以驴的动作为中心,有“前走后退”、“卧道”、“尥蹶”、“上下坡”、“跳岗”、“跃沟”等动作,锣鼓伴奏。近年增加计划生育内容,如表现小两口领了独生子女证,满怀喜悦回娘家的情景。  九、狮子舞  清道光年间传入新城铺、八方等村,表演时两人合作,一人顶狮头,一人披狮身,一人执绣球引逗,腾上跳下。传统动作有“就地十八滚”、“走方桌腿”等。  十、架鼓  在县境内很流行,以东杨庄、西杨庄、上水屯、小客村等村最有名。鼓队一般有10至20名鼓手,各腰挎一鼓,站圆圈队形,锣、钹居中,鼓槌系彩绳,表演时鼓手叉腿挺胸,两臂圆抡,彩绸上下飞舞。鼓声节奏分明,时而如万钧雷霆,惊天动地;时而如万马奔腾,所向无敌;时而又急转直下,如雨打芭蕉,欢快清脆。架鼓的套数(曲谱)很多,常演奏的有“大川丈”、“二川丈”、“幽州花园”、“点将”、“大西鼓”、“小西鼓”、“翻点卯”、“十埋伏”、“猴爬杆”、“鸡上架”、“打炸子”等。1973年,上海芭营舞剧团曾到东杨庄研究架鼓的鼓谱和敲法,并录了音。  十一、花叉  是一种带有武术风格的民间艺术。韩通、留村表演最精彩。表演人数可多可少,钢叉齿下带活动金属音片,表演者人手一把。表演时,钢叉在臀上、背上、腹部、腿部旋转飞舞,叉头银光闪闪,音片哗哗作响,大鼓助兴。旋转的钢叉时而飞上高空,观众惊心动魄,气氛异常活跃。花叉的变路有“旋风阵”、“开场阵”、“黑狗穿挡”、“背剑”、“八封阵”等。  十二、腊会  流行于县城各街道、四关及附近村庄,是农历除夕之夜一项传统活动。相传此俗始于清代,当初只是十几人提灯拜神,后来逐步有了辞旧迎新的性质,人数也增到数十人,甚至百余人。除灯队之外,还增加了鼓乐队。每年除夕,灯队、乐队沿街游行,庆贺腊尽春回。

发 布 者:
tianzi (发送站内信息)
 
  推荐给朋友
 

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
分类导航
  旅游景点
  人文地理
  特产名优
地区导航
 北京  天津  重庆
 黑龙江  吉林  辽宁
 山东  山西  江西
 云南  贵州  四川
 河南  河北  安徽
 湖北  湖南  海南
 西藏  青海  新疆
 陕西  甘肃  宁夏
 广东  广西  福建
 江苏  浙江  上海
 香港  澳门  台湾
 内蒙古  其它
推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