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当前位置: 首页  景观人文  人文地理

石家庄居住习俗

所在地区:河北   时间:2007年12月07日 13:51:00  【加入收藏夹】【举报】【关闭

  石家庄市西依太行山,地势起伏很大,因而形成了山区与平原各居半壁江山的地貌特征。虽此,石家庄各地居住民俗的差距却不是很大,尤其是现代时期,纯山区型的居俗已相当少见,山区、丘陵地带的居住风俗和房宅式样同东部各县市的一致性目益趋同。   一、居住地的选择   从古至今,石家庄的人们对居住地点的选择是很重视的。古人言“宅,择也。言择吉处而营之”,人们 总是把选择“风水宝地”摆到首要地位。择址标准为:   地势好,水源近   在选择居住地的时候,一般习惯在地势平坦或稍高一些地方(赵县、栾城、藁城、晋州、辛集等地均如此),以求行动方便、通风防水。人们还要求离水井等饮用水源近一点。这主要是因为过去家用水井较水,一般都是公用水井,距离太远对生活会有诸多不便。山区的平山、井陉、灵寿等县则尽量避开在风口、河谷(尤其是谷底)以及背后没有山坡依托的地方建房,以便防风防涝。沙河,滹沱河沿岸的新乐、无极等县居民,还要尽可能避开滩地建房,以防止夏季洪水漫灌房屋,冲掏房基,影响住房安全。   安全可靠   一般选择“人烟稠密”之处营建房屋,认为群居可增强安全感。古人认为人多的地方的人气旺盛,其后必然人丁兴旺、“多子多福”。同族同宗相邻而居(聚族而居),以此希望得利同族的互助。同时选择居住的地点,往往都比较注重选择道德高尚、家教育有方的人家作自己的邻居。   经济方便   辛集部分乡镇许多人要考虑经商开作坊的历素;在井陉、平山、灵寿等山区县在矿产地区,不少的人就要考虑开山、烧灰等因素对自己的影响;在赵县、栾城、正定、藁城、晋州、辛集、深泽、无极等平原县的居民,则要考虑房屋到自家土地的距离、道路交通、水井水渠等有关因素的影响。   其他因素   井陉等山区建房习惯选择背靠山坡地方,正定等地选择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势建筑村落或宅院,这是有其合理依据的。石家庄市地处华北腹地。西高东低的地貌特征和冬天刮西北、夏季多雨的气候特征,使得山区必须正视冬季的御寒问题,而依托山坡挖建窑洞或盖筑平房,则正好解决了这一问题,居室冬暖夏凉。平原地区的宅院保持西北高东南低的基本格局,可以保证北正房冬季大风和夏季雨水的通畅,维持农居的安全无虞。还有许多地方在选择居住地点时“宁在庙前,不在庙后;宁在庙左,不在庙右”,“宁在学房,不在庙堂”。实质上也是追求人丁兴旺意识的反映。 [PageMark]  二、村落规模   石家庄同全国其他地区一样,自古人们择吉营宅,连宅成村,居村为民,繁衍生息。从石家庄市的历史发展来看,山区同平原地区,古代同现代,贫穷地区同富裕地区,村落规模的大小和村落的营建质量有着很大差别。一般来说,在平原地区村落的规模比较大,村落之间距离也相对较近,有的甚至相互毗连。而在山区县,村落的规模相对较小,也比较分散。在富裕地区的村落则比在贫瘠地区的村落营建质量要好,这种对比现在表现的更为突出。   中国历史在长期的封建土地私有制,制约了村落营建的合理布局,故直到今日我们村落还多呈不规则状态(解放后新规划的除外)。清代以前村落的规模比现在要小的多,例如清末正定全县有村212个,500—1000户的只有7个,100—500户的有一百个左右。100户以下的有93个。并且明清前后,石家庄各地因兵燹影响,呈现地旷人稀之状,明洪武年间正定全县只有1564户,20746人。元氏县“崇祯时户三千五百七十五,人口五万四千九百九”,由人口(户)之少,完全可以推测出古代村规模之小。从村落的营建质量上看,因石家庄市整体自然条件较差,不少县深处穷山恶水或风少困扰之中,如“行唐地荒民瘠,西北一带多崇山峻岭,田确不治”。“赞邑(赞皇)侧介山陬,土隘民贫……庶民短衣粝食,夙夜勤动,遇丰年亦度入歉岁”。“灵寿于真定三十二县中最为瘠壤,其民过丰岁饭藿羹,仅免沟壑,一遇水旱虫雹之灾,流离转死”。“(井陉)境内地势砍坷,土质薄瘠……故衣着粗陋,为本省各县最”。……民生如此,石家庄各县历史上的村落与居房质量自然就好不到哪里,除辛集各其他县中自然条件稍好一些的部分村镇,普通房宅概为土木结构(甚至更差)陋居。象井陉县“晚近……而概为平房简陋特甚……贫寒之人,穴土岸为洞,尚有穴居野处之风。数十年前,结草为节能屋者颇多”。这实际上是整个西部山区历史居住情况的缩影。在东部的辛集“新中国成立前,农民住房多为土坯房,少数富户为砖房”。其它县的房居质量也基本如此。   解放后出现的几次大规模新房营建高潮,使石家庄各县(市)的村居状况发生了翻天履地的变化。20世纪50—60年代各地大量拆除土房和土坯房。翻盖表砖房和部分跑砖房。20世纪70年代大量建盖卧砖房和部分牵檐房;80年代大量建盖牵檐房和部分二层楼房;90年代普通平房的房间面积迅速增扩,内部结构向楼式化发展,许多甚至直接盖成了楼座子,三层和六、七层的高层楼房出现。如今石家庄各地的村落和民居建设同历史上比较,已是全面改观:除极少数表砖房外,各地均是清一色的卧砖房。由于70年代以后,许多村镇实行规划建房,故很多规则的村落格局,已被排列整齐、高度一致、大小街道平坦的新村所代替。现在无论在最东部的深泽、无极等平原县,还是在西部在行唐、井陉等山区县,随时都可以看到幢幢农家小楼成排成片,甚至整村整庄,如鹿泉市的铜冶、正定县的西兆通等村镇,均在80年代早期就已规划、建成了全村性的二层楼房。今日新农村的功能亦远非古代村落所能比附:居住、医疗、商业、通讯、交通、娱乐等项都有比较完整的体现。农村居民不仅在住房面积上超越镇不少,而且在住房的总体质量上也同城镇日益接近,有一部分则远远超出城镇。 [PageMark]

发 布 者:
tianzi (发送站内信息)
 
  推荐给朋友
 

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
分类导航
  旅游景点
  人文地理
  特产名优
地区导航
 北京  天津  重庆
 黑龙江  吉林  辽宁
 山东  山西  江西
 云南  贵州  四川
 河南  河北  安徽
 湖北  湖南  海南
 西藏  青海  新疆
 陕西  甘肃  宁夏
 广东  广西  福建
 江苏  浙江  上海
 香港  澳门  台湾
 内蒙古  其它
推荐信息